鸡肋梗源自古代经典文献《后汉书》和《三国志》,形容不值得珍惜却又舍不得抛弃的事物或人,而且还可以形容瘦弱的身体。例如,《后汉书》中的“夫鸡肋,食之则无所得,弃之则如可惜”,意思是吃了也没什么好处,扔了又可惜。这个梗经常用于比喻事物的价值不高,但人们又不愿意放手。而《三国志》中的“鸡肋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”,还用来比喻曹操在汉中不能取胜时的心情。此时,士兵询问晚间口令,曹操无心思考,随口答道:“鸡肋!”杨修利用这个答案来煽动士兵准备撤退,但最终还是被曹操发现并处死。这就是鸡肋梗的起源和相应典故。
在社交生活中,我们可以使用鸡肋梗来形容一些事情的价值不高,但我们又舍不得放弃。比如,你买了一件衣服,但回家试穿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,但又因为买的价格不菲而舍不得退掉,就可以用鸡肋梗来形容这种情况。又例如,你在工作中接到一个无聊的任务,明明没有什么意义,但又不好意思拒绝,你可以用鸡肋梗来形容这个任务的价值。